这三位家长的做法,就是我们每天亲子互动的缩影。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做?第三种家长是有能力稳住自己和孩子的焦虑,在面对混乱,挫折时,仍能持续思考,运用并提供内在资源,逐步地处理孩子的痛苦和困难。孩子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包容错误并支持重新解决的人,这就是生命的“涵容者”。涵容者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,支撑住了一个生命成长的重量。当孩子呈现的是平静状态的,她(他)能够给与回应与欣赏;若孩子是苦恼、愤恨的状态,她(他)能加以调和,将情绪转化为孩子可辨识与接受的形式,再交回给她(他)。
打个比方,把人比作一棵树,最下面、粗重的部分是树根,扎在土壤里面,长出树干、树枝、树叶。作为成年人,你的树根扎得有多深,你的心就有多稳,自我就有多强大,那么你的枝干也就会有多丰茂;抵御风雨的能力有多强,拥有幸福生活能力就有多强。
树根能扎多深,树干能长多粗壮取决于土壤的厚度和肥沃程度。涵容的父母和家庭就是肥沃的土壤,能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和归属感,滋养出孩子强大的自我。通过良好的感知、记忆和思维活动体验能力提升;体验适当的情绪情感过程;发展出意志力、抗逆力等品格,成为一个拥有茁壮生命力的人。
那么,作为父母,只有成为生命的“涵容者”,才能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内部坚韧的核心:稳定自我。要背负另一个生命的福祉,而且这个责任的开始就是一段漫长的全然依赖,而对这项令人畏惧的工作,再有自信的父母,多少也会感到胆怯和焦虑。这其中首要就是稳住自己的身心,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承担住孩子健康成长的重量。
学会创建自己的“心理防火墙”,给自己和强烈刺激之间创设出一个缓冲地带,增强个体内心的弹性,提高压力的承受能力,成为一个能稳住的自己的人!以开头的案例为例,我们分步骤练习:
第一步:调节情绪。听到、看到不符合预期的言行时,觉知自己当时的情绪和言行反应。比如案例中听到明明和同学之间?发生冲突时,如果情绪过于激烈,请先学习冷静暂停,不因自己的情绪失控制造更多困扰。
第二步:划清界限。学习并指导孩子练习把事情剖开,划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的界限。明确自己只负责自己的事的原则。比如,案例中孩子和明明之间?的矛盾,通过倾听了解事情全貌,讨论分析这件事情中各自的责任,明晰界限,适度减少个体情绪内耗。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:未成年人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,父母不能通过简单划清界限逃脱自己应承担的责任。
第三步:聚焦支持。引导孩子去换位思考,尝试整合更多资源解决问题。比如,第三位家长会问孩子“这个事情你觉得明明的感受是什么?”引发换位思考,还会问“你想想有没有更好地处理方法?”学习整合资源。
第四步:复盘总结。勇敢地面对,平静地梳理,在复盘中找到更多可能,练习更多新的方法,成长就在点滴间发生。
孩子的需求通过亲密关系的响应得到满足,进而信任这个亲密关系。这信任与被包容的体验会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内在支持能力,找到“成为自己”的自由,拥有自己稳定的中心,不会过度遭到他人期望与焦虑的侵犯,成长为一个可以稳住自己的人。
2023-12-04
2023-12-01
2023-11-30
2023-11-21
2023-11-20
2023-11-16
©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苏ICP备05086168-1号 建议使用1280*1024的分辨率进行浏览